諸多中學生目前正在為下學年的科目選擇做準備。
學子們於十年級和十一年級所作的選擇,將會對他們結業後的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 然而,學生、其家庭以及教育者對於各式各樣課程可能帶來的結果了解甚微。
本研究基於十個多倫多學區學生群體的資料,追溯自他們九年級開始的五年學習歷程。
研究指出,學生於高中階段完成以及申請至少一科十二年級「U」(代表大學)課程與往後就讀任何專上學府(包括大學和學院等)的機會有顯著相關性。 研究還發現,選擇參與「U」課程的學生與不選擇的學生在種族和殘疾人士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對學子們、家庭成員和職業指導員而言,這些發現尤為關鍵,因為每年這個時候青少年們都需要作出課程選定。
專上教育的重要性
按照官方見解,在我們的K-12教學體系內,唯一成功的定義是取得高中文憑。
儘管有豐富證明顯示取得專上學位的人壽命較長、健康狀況較佳,但這一狹窄的解釋仍被廣泛接受。
完成高等學業的人收入也更高,更加活躍地投入公民事務,且更可能自認表現良好——這些結果當然是大眾所共同關心的。
然而,如同我們的報導裡詳細解釋的,教育部將學生的專上教育目標描述成「個人化」,並認為他們的專上教育事務乃是個人選項。
這種個別主義的描述忽略了畢業於高中的學生中,在專上教育接受度上所面臨的群體間巨大不平等。
以群體為基礎的差異
我們的研究,所有學分我都獲得了,接下來該如何辦? 檢驗了156,580名學生的資料。 這些學生在2006年到2015年期間開始就讀九年級。
我們所觀察到,東亞學生踏入專上學府的比例(86%)與拉丁裔學生進入的比例(50%)之間相差逾36%。 此一數據远超過在同一族群中取得畢業證書的差異,後者差異為19%。
同理,當受訪者自認其種族為黑人或是混血時,選擇接受專上教育的比率通常偏低(分別為55%與61%)。
閱讀更多:根除「追蹤分組」只是消滅安大略學校體系下系統性種族歧視的起始步驟
對於有殘障的學子,不論是透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接受特殊教育的認定,基於群體的差距甚至更加明顯。
這些資訊中所呈現的樣態不宜僅當作個體「選擇」的體現。相反地,應將對群體基礎差異的關注,視為一種對機會不平等的譴責。 這些在機會取得方面的不平等,據以提出對教育制度本身的質疑。
影響教育成績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學生所修讀的學術領域類型(包括語言、數學、科學、地理、歷史等科目)。
十二年級「U」課程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絕大多數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學生需要在大學預修(「U」)和學院預修(「C」)課程中作出抉擇。
理論上,這兩種課程的設立目的都是為了開啟通往高等敎育之門。
然而,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實際上有資料表明,所有進入大學的學生及其中的三分之二正在求學的學生,在高中畢業時至少修讀過一個「U」課程。
我們的調查發掘出,無 12 年級「U」階段學科的畢業生中,多達 71% 未曾申遞大專教育申請。 僅有 23% 的人得以攀登至大學層級。
我們也揭示,U 級英語與數學科目對於保障學生未來是至關緊要的。 那些通常較難接受高等學府教育的群體所屬學生,也較少報讀這些有潛力拓闊他們前途的「U」階段課程。
可避免的系統性偏見
這類差異顯示出系統性歧視確實可被避免——特別是我們考量到控制了成績後,「U」階段入學的群體差距依舊存在的事實。
以殘障學童為例:在無殘疾學童中,凡是九年級學業成績獲得 A 等級者,幾乎全部加入了 12 年級 U 級英語課程(佔 99.6%)。
但在同等學科表現的殘疾學生中,僅有 80% 參與了這門對於進入高教機構極為關鍵的課程。
對於那些成績優異的學員(九年級獲得一至三個 A)或平均學業表現者,上述落差更為明顯。 在 9 年級達成所有課程要求但未取 A 的健全學生中,有 83% 報讀了 12 年級 U 級英語。 而同等學力的殘障學子中,唯有 46% 投身於這項門檻科目。
人生重大選擇
於人生關鍵階段做出重大決策的學生及其家庭應該明瞭,這些帶有欺騙性質標籤的「U」和「C」級高中課程間的抉擇能導致極為不公的長遠影響:正如我們研究所示,這些所謂的「U」級課程實則是大學入學的關鍵,透露著大學進修路徑的緊密關連。 須進行結構性改革以破除既有規律。
我們的研究指出,地方政府提倡的「多元成就路徑」理念存在著弊端。
雖缺乏有關高等教育成績與均等性的公開紀錄,但其中顯而易見的(且廣泛不為人知的)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不平等問題會讓處於社會邊陲的青少年在健康、財富以及幸福感等方面遭受終身的不公,同時會減少社會的包容性與繁榮。
立即註冊PapaMama會員通訊,優先獲取專屬會員課程特惠及家庭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