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脫鉤的真正障礙不是西方政府,而是大量押注中國的西方公司。
在與西方的地緣政治競爭中,中國一直試圖將美國與歐洲分裂開來。上週,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歐洲不會跟隨美國對中國的做法,中國看來獲得了重大勝利。但事實上,歐盟在過去一年中已經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歐洲人使用比美國人更溫和的措辭,說他們希望“減少風險”,而不是“脫鉤”。但實際上,歐洲的減少風險和美國的脫鉤看起來很相似。事實上,歐洲正在對中國建立經濟防禦措施,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美國還要進一步。
然而,由於缺乏協調,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趨同容易被忽視。事實上,歐洲採取的某些措施,如支持關鍵礦物和半導體,既是對中國工業政策的回應,也是對美國的回應。上週在華盛頓,西方領袖擔心對中國的共同關切可能會演變成彼此之間的保護主義。
不幸的是,對中國來說,歐洲的積極態度可能更具持久力,因為這不是對美國領導的屈從反應。相反,這是歐洲對中國戰略和意識形態方向的重新評估,特別是其支持俄羅斯自入侵烏克蘭以來的行動。總部位於柏林的中國研究墨卡托學院的執行主任胡謐空表示,“美歐兩方通過一個『平行進程』來到了這個地步,最終使我們聚在一起的是中國在台灣、俄羅斯、國內、貿易和投資行動所採取的決定。”
上週馬克龍總統從北京與習近平主席會晤回來後,當談到台灣這個自治島嶼,同樣亦是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宣稱為其領土的時,他告訴記者:「最糟糕的事情是有人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美國的跟隨者」,這也顯示了歐美之間的缺乏協調。
這番言論引起了許多公開批評,但私下裡,西方官員和外交官並未感到緊張。他們認為馬克龍秉持法國長期以來主張歐洲應在外交政策上獨立於美國的傳統。他們也認為馬克宏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不要通過一些實際上無助於讓台灣更安全的姿態來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例如前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去年夏天的訪問。為了強調對台海和平的支持,法國在中國軍方發起威嚇台灣的演習期間,派遣了一艘護衛艦穿越台灣海峽。
要了解歐洲對中國的新思維,可以閱讀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3月30日發表的演講,當時她正與馬克龍一起前往中國。其中部分內容可能是由拜登總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編寫的。馮德萊恩表示:“中國共產黨的明確目標是創造世界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我們需要確保我們公司的資本、專業知識和技術不會被用於增強那些同時也是制度對手的軍事和情報能力。”
歐洲聯盟對中國採取新的立場,表示需要在不受美國影響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獨立的接觸。不過,歐洲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防禦措施,對中國擺出了威懾的姿態。這些措施包括取消與中國在2020年達成的投資協定、實行“外國補貼法規”以調查和懲罰外國競爭對手獲得的政府援助,以及制定“經濟壓迫工具”以威懾中國對立陶宛開設台灣代表處而封鎖該國進口(美國目前沒有此類法律)。
此外,歐盟還在制定法律,為電子產品、磁鐵和可再生能源中使用的稀土元素等關鍵原材料的國內生產和加工設定產業自主目標,而這些原材料其中 98% 來自中國。
根據Strand Consult的數據,2020年31個國家中,16個國家4G網絡的超過一半設備來自華為等中國供應商,而到了5G時代,這個數字僅剩下8個國家。現在,歐洲政府已經經常阻止中國對敏感領域的投資,如意大利在過去兩年曾多次阻止中國的投資,德國去年秋季也進行了兩次阻止。
然而,歐美發現脫鉤不僅取決於政策,還取決於企業,因為企業的動機是銷售,而非意識形態。雖然跨國公司希望對中國的風險進行對沖,但很少有公司能完全放棄中國市場,一些公司還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
儘管美國正試圖建立國內可再生能源製造基地,但根據汽車顧問公司ZoZoGo LLC的創始人邁克爾·鄧恩的說法,特斯拉今年將在中國生產其40%至50%的汽車。通過將供應鏈引進中國,特斯拉激活了國內競爭對手,這些競爭對手現在正在吞噬其市場份額。然而,特斯拉正在進一步押注中國,宣布在上海建立一個工廠,生產Megapack高容量儲能電池。
中國決心讓跨國公司難以實現脫鉤。為了對抗美國的出口管制,中國僅在美國半導體公司同意在中國提供其在其他國家銷售的產品時才批准它們的合併。
在馬克龍訪問中國期間,空中巴士公司宣布在中國開設第二條最終裝配線。雖然這樣的投資對於保障銷售是必要的,但空中巴士公司一直堅持組裝窄體飛機,而不是寬體飛機,因為目前中國還沒有自主的能力。一位歐洲官員表示,空中客車公司「知道當他們分享他們的技術時,他們將有一個具有相同技術的中國孿生兄弟,而中國將會很快將他們擠出市場。」《C》